自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列入2019年度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,宁波市坚持以实为先、以效为导,立足现有基础全面提标升质拓内涵,不断推进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发展。截至8月底,该市已建成规范化残疾人之家140家,完成今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任务的100%,总数列全省第一,其中初步达到5星级标准的14家(10%)、四星级21家(15%)、三星级42家(30%)、二星级34家(24%)、一星级29家(21%);完成庇护照料残疾人3103人,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任务的103%。
一、多管齐下,全面强化资金支撑一是落实经费财政补助。一方面,根据《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实施办法》等政策,市县两级财政给予机构每人每年6480元的日常运作经费补助。另一方面,出台实施《宁波市“阳光家园”创建工作指导意见》《宁波市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规定市县两级财政根据新建机构规模,给予机构一次性建设经费5万—30万元补助;按庇护照料人数每人每年3600元标准给予机构辅助性就业补贴等。同时,各县(市、区)结合自身财力情况等因素,在宁波市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相应补贴。如,慈溪市除一次性建设经费外,日间照料机构的运营经费补助每人每年可达22000元;工疗车间除享受国家免税政策外,政府(残联)补助每人每年可达19735元。 二是发动民间资金力量。动员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投入到残疾人之家建设中来,形成“民办公助为主,公办公营、公办民营为辅”运营模式。如,慈溪市掌起镇肢体残疾人邹黎明出资1700余万元筹建的阳光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之家,坚持残健共融、共建共享,被评为第二批全国“阳光家园”示范机构。同时,针对个别民办残疾人之家运作困难,积极寻求爱心企业助力支持。如,奉化区诚欣环保有限公司主动对接宁波市新利和毛条有限公司,将运营出现困境的新利和残疾人之家整体接管,并计划投建新厂区,为96名残疾人提供庇护性就业服务,确保了残疾人之家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。 三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。建立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指导性目录,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,规范服务标准,为残疾人提供均等化、专业化、便利化的服务,健全监管机制,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对残疾人服务供给的放大效应。如,鄞州区残联和东柳街道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助残服务力度,积极探索政府、社会组织、社区、辖区单位多方协同,在“东柳阳光驿站残疾人之家”建立了开放式助残基地,与驻辖区内的宁波海事法院、宁波职教中心、沃尔玛超市等20余家单位、团体签订“爱心联盟”,开展以助医、助行、助乐、助学、助业等阳光爱心助残“五助行动”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,调动激发企业和残疾人之家举办者积极性,实现政府、企业、机构、残疾人及其家庭多方共赢。二、综合统筹,创新推动硬件建设一是推动场所功能融合。积极探索合办共办模式,根据本地特点将养老与助残功能结合开展,相邻乡镇(街道)根据实际情况合办残疾人之家,争取机关事业单位置换后闲置的办公大楼、卫生院、福利院、养老院等机构现有建筑进行适配改造,用于残疾人之家建设,以切实提高服务资源利用率、残疾人服务便利便捷性和机构建设管理科学性。如,镇海区招宝山街道“康馨工疗站残疾人之家”从该区原卫生局取得房屋使用权;江北区“精院医家残疾人之家”在宁波市精神病院新园区规划时,专门开辟残疾人之家建设区域,配合院方实施残疾人手工、艺术培训班,打造残疾人医疗、康复、就业创业“一条街”。 二是创新工疗车间建设。积极探索“1+X”庇护性就业服务模式,不断丰富庇护性就业的内容,增强企业工疗车间利用率。如,鄞州区甬乐工疗车间残疾人之家采用“1+3”模式,即1家残疾人之家对应3家工疗车间(3家企业分别在残疾人之家内各设立1家工疗车间),与3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,做到多渠道来料加工、单平台集中管理、一站式供销服务。 三是推动信息化建设。以智能化残疾人证推广为契机,推动残疾人之家智能化考勤制度普及,实现全市各县(市、区)残联实时了解残疾职工上岗情况。同时,建立完善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财务管理、消防安全、卫生监管、应急处置等制度,推进考勤系统“机构-街道社区-县(市、区)残联”三级联网联动。 三、深化提升,不断加强软件优化一是提高机构负责人综合能力。把残疾人之家负责人作为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的要点,先后组织22名高星级机构负责人参加省级残疾人之家管理人员培训班,66名机构负责人参加市级残疾人之家管理人员培训班。同时,通过走访、座谈等形式不断提高机构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管理能力,以适应未来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的标准需求。 二是提升管护人员专业能力。以专家授课、实地参观、经验交流等形式,重点对残疾人之家建设相关的应急救护、消防安全、心理健康、精神慰藉以及规范化建设智慧督查系统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,全面提高管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。今年以来,先后组织3次全市残疾人之家管理护理人员培训,共280余人次参加。同时,依托宁波市精神病院,成立宁波市残疾人之家管护人员见习实训基地,定期组织管护人员与专业精神科医生交流,不断提升管护人员专业能力水平。 三是塑造优秀品牌文化。坚持服务品牌和服务文化的树立和提升,以品牌建设促进机构建设,以服务文化推动服务品质提升。如,宁海县桃源残疾人之家以“党建+创意帮扶+个性体验”为主的多元化帮扶模式,成为辖区党员、企业代表、社会爱心人士开展结对帮扶、爱心捐赠以及党员过组织生活的好基地,目前已通过“党群同心圆”平台发布活动30余次,线上线下招募志愿者2300余人。又如,以宁波文周服饰残疾人之家探索残疾人文创产品“走出去”路子,与浙江森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兴企业对接,把残疾人之家手工艺品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,促进中外扶残助残文化的合作与交流。
教就部
2019年11月4日